先叠个甲:我知道这篇文章算不上好,可是对于我这种没有文采,也很少读书的人来说真的觉得不错了,大佬轻点喷>﹏<
《活着》读后感
有一些作品,它不会给你带来即时性的快乐,刚读时,会发觉平平无奇,但它的营养是需要耐下性子,反复斟酌,慢慢回味的。当后劲上来的那一刻,你便会知道,它所带给你的感动与感悟是远超其自身的,颇有种“初读不知书中意,再读已是书中人”之感。
《活着》就是这样。
《活着》是余华于1992年所著的长篇小说,主要讲述了徐福贵的悲惨人生遭遇,但于此,我并不打算过多着墨于书中的详细情节,因为我想让你们亲自陪福贵走过这一生,亲手去触摸那份独属于自己的感动。
只不过半寸厚的书却浓缩出了福贵那颠沛流离的一生,短短的十几万字却勾勒了福贵的几十个春夏秋冬,少年时的阔绰,中年时的悲苦,老年时的释然,从腰缠万贯到负债累累,从懵懂无知到饱经风霜,丧母之辈,丧妻之痛,丧子之恨,经历了人生几次大起大落的他,也终于明白了“活着”的意义。
书名是《活着》,但在《活着》中却展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死亡,“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。”余华先生把死亡镶嵌在日常生活里,以此衬托活着的平凡于可贵。生离死别这鲜明的对比就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钟上,也桥在读者的心上,给读者强烈的震撼,余音回荡心中,久久不息。人们都说:“有些东西,只有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。”可是,有一些东西,一旦失去了,便怎么也珍惜不了了…生命是神圣的,是大自然最珍贵的恩赐,有了生命,我们便有了感知世界的能力,便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。所以,答应我,要好好活着呀!活着本身很艰难,延续生命就要艰难的活着,正因为异常艰难,活着才具有深刻的意义。“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,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。”
鲁迅先生说:“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。”我觉得,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人们所珍视的东西,是被人们冠以“宝藏”之名的东西。毁灭这些东西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于反思。《活着》中余华先生“毁灭”的不仅仅是福贵所珍视的东西,更是作为读者的我们所珍视的东西。余华先生想借此激起人们对生命的深思,揭开面纱笼罩下的那个“吃人”的社会的原貌。但好巧不巧的是,《活着》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悲剧,故事的最后,历经了生活的磨难于捶打的福贵活了下来,仿佛活的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持。是的,福贵活了下来,但活下来的不只有福贵,人承受苦难的能力,对世界乐观的态度,对生活的热爱,也都随着活了下来。
合上书,凝视着书封面上的“活着”两个大字,心中荡起无限思绪,绵延万千,像水波一样越荡越远…对于福贵这一人物形象,我既同情又敬佩,但我无法感同身受。余华先生说:“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,不属于任何他人的看法。”有些人,只有见了,才知道美丑与否;有些事,只有做了,才知道对错与否;有些生活,只有过了,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,我们没有权力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价福贵的生活,但我知道,亘古不变的是余华先生想借此传达给我们的活着的意义——热爱生活,活在当下!
部分信息可能已经过时